人有一种自我妨碍的倾向,这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中,
女主人公涅朵奇卡的继父叶菲莫夫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家。
然而他却整天沉溺在自己是天才的幻想中,养成了自负和懒惰的习惯,
他忽视系统练习,认为自己天生高于他人,甚至目中无人地蔑视其他提琴手。
他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例如地主的束缚,但事实是这个地主给他吃穿,大力支持他的音乐事业。
最终他被驱逐出家门,并且放弃了拉提琴,他认为世界上没有能配得上他天才的舞台。
后来在一次意外中,他听到了一位优秀提琴手的演奏,这让他首次产生了对自己“天才”的怀疑。
这位演奏者用完美的技巧诠释了音乐,让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自负不过是幻影。
陷入绝望的他,依旧认为妻子和家庭导致了他的失败,
极度崩溃和愤怒中,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然后又拿起多年未碰的提琴尝试拉奏,结果发出的声音如同哀嚎,呕哑嘲哳难为听。
最终他精神错乱,几个月后悲惨死去。
这样的死亡是他一生谎言和逃避的必然,一味的推卸责任,也将他推向不能自视的深渊。
叶菲莫夫的形象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这种心理性和人性的剖析:
纵然你是天才,但若是没有勤奋和自省,没有直面自己逃避、自大心理的勇气,那么便会堕落为自怜的受害者。
面对真相,才能重生。
再转一个刚看到的故事:
辛芷蕾在演讲里提到,曾有三四年时间接不到戏,被无休止的失败试镜磨掉了心气。
然后她麻木地沉溺于宗教书籍,说服自己人都是要死的,佛一点就好,不需要去争抢。
于是她去试镜的时候也吊儿郎当的,成功率就更低了。
然后她变得很不开心,每天期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一个年长的朋友训斥她,说她并不是真的没欲望,而是在欺骗自己,为自己害怕失败找理由。
你真的什么都不想要吗?
那么你拥有什么呢?
你觉得自己优秀到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一切吗?
这段话特别有力量,我反复听了好几遍,感觉心底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写小说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个阶段,明明心里有灵感,但就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研究了很多写作技巧,看了很多书,最后在一个无关的视频里悟到,不是能力,而是恐惧阻止了我写作。我害怕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审美,害怕女主被读者骂娇妻恋爱脑,我下笔前总是要左思右想,想规避所有的风险,结果创意神经被恐惧麻痹,无法运转。
搞钱也是这样,很多人想赚钱但不愿意放下身段,做自媒体怕亲戚朋友知道,做生意怕担风险,心底深处有一种恐惧,害怕自己付出许多努力还不成功,于是千方百计阻止自己努力。
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恐惧支配,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进步。
辛芷蕾后来去面试一个很喜欢的戏,第一次试镜被拒掉了。
她又去了第二次,当着许多明星的面,激动地告诉导演自己很懂女主角的心境,非演这个戏不可,众人都很奇怪地看着她。
后来她通过了试镜,导演告诉她这部戏本来要找更知名的演员,但是她的热诚打动了导演。
就算是娱乐圈这样拜高踩低、功利现实的地方,真诚热情的人也可以扭转引力,改变现实。
不要害怕一时的笨拙,向上走的姿态注定是尴尬的,太在意这些面子上的东西是对自己的不诚实,为了别人的眼光,放弃自己的欲望。
这是一个很差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辛芷蕾的身上,有很多老派的、仁厚的东西。
这样的人,在经历多年籍籍无名之后,成为了大陆唯一的威尼斯影后,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
她证明了,纯粹和真诚或许是比世故和功利更接近成功的品质。
————微博博主:一杯dirty的拿铁
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辛芷蕾和微博推文作者身上存在的自我妨碍性。
而这种自我妨碍性几乎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不敢去做,就是一种自我妨碍。
很多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冒险行动有失败的风险,而这会破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因此就会倾向于不行动、不做事、逃避……
这当然是对自己不好的。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当然有。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
担心他人眼光是最无用的心理,想克服自我妨碍,
就要破除这种心理、多看书、多丢人、多失败,
丢人失败多了,也就无所谓了,也就不害怕再付出行动了。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做什么事?这才是应该落实到生活中的思考”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ofree.com/145-2/
外卷青年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