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之前看李笑来的书,他在书中写到,在他26岁那一年,有一天接触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但是他却觉得两者都很有道理,由此惊觉自己竟然完全不会思考。
大约谁都会有这么一个时刻,突然觉得自己某方面或者整个人都一无是处。
然而大多数时候,被以往的惯性牢牢捕获的我们,并不能一直保持这样的觉醒。
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警醒之后,慢慢又回到之前的状态。
认识到自己一无是处的那段经历和思考在大脑中留下了一段记忆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那段时间也确实做了一点改变。
但可惜的是,那种改变的状态没有持续太久,然后就回到了原样。
从大三看到李笑来的书,经历和他差不多的对自己的认知醒悟之后,
我确实有一点改变,在慢慢改变,但是改变的速度、程度却非常缓慢。
而是在清醒、努力一段时间后,就原退回到了旧的状态。
确实有一点积累,但积累并没有持续,也没有形成惯性和复利效应。
很多时候,我会用课业忙,学业忙等借口来拖延和逃避去做真正能让自己成长的事情。
后来每次反思,其实真的有时间,而且,我并不需要更多时间。
如果不改变行为和做事的习惯与状态,给自己多少时间也不够。
每天做计划,早上做到办公桌前就进入状态,严格按计划走,先把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事情做完,尽量用最高的效率去完成。
甚至只要能够做到不拖延,就足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完很多 日常任务,同时还可以留下足够多的个人时间用来支配。
在学校的时间还整天喊没时间,理工科也许有资格,但像文史商科这类专业,
以本人的经验来说,时间其实还是比较多的,管理商科这类专业,学的东西都没啥意义,也没啥作用,学完唯一的收获是一纸文凭。
可现在文凭也日渐式微,说到底没有真本事,文凭本身也是一张废纸。
这类专业的学业和学术,看得过去,不挂科,能顺利毕业就行了,个人觉得不需要太用力。
真的去学一门技术,学一项有用的技能,要比疯狂卷绩点,疯狂为了保研举报前几名有用1000000倍。
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上大学,学习,并不是为了拿成绩、拿高绩点、拿奖学金、找所谓的好工作。
而是为了学会思考,锻炼出一身能在社会上立足、赚钱、从容生活的本事。
而这些,很少有学校和课程能教给我们,也许有些专业可以,但在我观察是少数。
更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大量阅读,尝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自己技能。
有时间就去学,有时间就去尝试,去谈恋爱也行,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不要把光阴浪费在那些社会和他人强加给你的本不重要的事情。
共有 0 条评论